岱霓是我的镜子

| 分类: 家长资源贡献
     自从有了孩子,我的情感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。
      当然,纯粹动物属性导致的责任感自不用表。值得一提的是,我获得了一面镜子。
 
      我时刻告诉自己,带好孩子,就是重新活过自己。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生命的延伸。
      如果让我重新活一遍,我一定尽量活个更加完美的人生,我路过的很多坎可以绕过去,我喜欢的很多事可以抓住。
      这一切,其实只需要弄通一件事——找到自己。
      如果再让我活一遍,我希望能尽早认识自己。因此我希望引导孩子尽早找到自己,启动自我成长模式。
 
      成年的我们被太多“主流价值”裹挟着、冲击着,没有人告诉我们,哪个才是我的人生。试问,有多少人活在迷茫和痛苦中?那正是因为,他们在做自己不喜欢、不擅长的事。
      狼吃肉,狗吃屎,小白兔爱吃胡萝卜。“妈妈,我不爱吃屎,我爱吃胡萝卜!你不认识我了?我是小白兔啊…… ”好悲剧的小白兔,不是吗?
 
      为了让孩子能尽早认识自己,我梳理了一下,可能有三个原则:
      一,时刻比照自己
      当孩子明显表现出情绪、行为的瓶颈时,比对自己,帮助她认识这种情况。至于解决的事,慢慢来。比如孩子很腼腆,都不敢去问路,究其根本原因,是不自信,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,通过比对,跟爸爸是一样的。这当然会导致一个好强的性格,当然也会导致情感的脆弱。这时候我会告诉他,你去试试看,结果往往跟预期有差别,次数多了慢慢就会建立自信;同时让她明显感觉和相信自己有超常的一面。例如我说,女儿是最漂亮的,最有想象力的孩子,这很有效,容易跟陌生人交流的时候打开局面。至于别人的看法,可以用坦诚的品质解决,这会在第三点提到。
      二,区分擅长和喜爱
      现在的家长跟以前不同,一般不强迫孩子去学所谓的特长或技能,却还是经常错把孩子的兴趣当成是天赋。
      比如一个孩子很喜欢画画,这并不代表他以后绘画很好,或者在这方面有造诣。但是有的父母因为艳羡这种浮夸的能力,于是霸王强上。结果会怎么样呢?当然是孩子和父母都会自我怀疑,经常情绪低落。天赋,是与生俱来的,是基因里的。如果孩子的兴趣已经被家长“验证”,那基本可以确定是天赋。例如我自己画画是有天赋的,用一年时间能赶上普遍水平的5-10年训练,已经无意间被验证。同时孩子画画的状态跟我是一样的,这时候,我只需要去刺激她继续画就好了。我不会去刻意教她,也不希望其他人教她,只要保护好她,让她的天赋任性地发展起来就好了。
      我其实算是一个溺爱女儿的父亲,但对“喜好”,对“天赋”,我有囧然的态度。
      如果是单纯的喜爱,我会放松标准,可以报兴趣班,可以经常满足要求;
      倘若是真正的天赋,我会创造条件,任她自由发展,尽量杜绝被误导的可能。
      天赋才是一个人最终的理想出路,她是小白兔,就让她享受青菜吧。
      幸福的人生,不是有钱,或嫁个好人家,或找份稳定的工作,而是她在自己擅长的路上,越走越有自信,感觉她所活的人生是真正的自己,而不是优秀的别人。
 
      三,把优秀品质物化
      我在个人的研究和教学经历中发现一件事:那就是人的最本质差别不是技能、专业背景等,而是品质。一个乐观的人和一个悲观的人,即使有相同的生活起点,结果也一定是迥然的。
      于是我杜撰了四种力量:
      热情的力量,
      真诚的力量,
      专心的力量,
      礼貌的力量。
      每天当岱霓有小畏难情绪的时候,就可以大拳头对小拳头“传”一些“力量”给他。然后问她,你获得专心的力量了吗?她有有信心的说:有啦!
      因为他之前感受了对人热情,会让腼腆的她更易融入;真诚的说出自己想法,让自己心理更舒朗,愉快。他相信有这种力量。
      在未来的路上,我会继续这样做。比如长期的被困难包围,很多成人也会崩溃。这时候就需要清醒地认识能力,删繁就简,直击本质。这需要高度哲学思考和冷静的态度。这直接就被演绎成“稳定”的力量——稳是不浮躁,定是不犹豫。用拳头传给她就好了。
 
      人的生命很奇妙,最奇妙的就是情感,而不是智力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是情感差异导致的。
      看着孩子,就可以看到自己。把孩子当成是自己,对自己好些,不是给他好东西,而是让自己更快乐。要想更快乐,不是给她更多物质,或教她学会更多技能,而是唤起她快乐的品质。如果一个孩子,她热情、坦诚、专注、有同情心、思考稳定,不管他能否生在富裕家庭,不管她能否就读名校,永远都会是快乐的。
      而我们每个人,常常琐事缠身,努力奋斗,不就是在追求快乐吗。